與 野 生 動 植 物 分 享 盛 世
2020-03-03 來自: 價值中國 瀏覽次數:1341
3月3日,2013年聯合國大會確定的世界野 生動植物日,今天已是第7個世界野 生動植物日。這是一個特別的日子,這一日的隆重設立,表明保護野 生動植物,全球在行動,全人類在行動。
來一個反向思維,設立世界野 生動植物日,似乎也是告訴人們,野 生動植物數量減少,已經引發了全球性生態問題,需要全人類一起來應對。
人類中心主義由來已久,設立世界野 生動植物日,并不是真正為了野 生動植物,而是為了避免人類文明發展面臨的風險,以求得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這有點像是全 面禁止食用野 生動物,起初的主要動因,并不是保護野 生動物,而是要防范因濫食野 生動物而可能導致的公共衛生風險。野 生動物福利增加是人類防范風險的一個結果。
一句話,為了人類自己的長遠利益,全人類一起出手來保護野 生動植物。反過來說,保護野 生動植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這也似乎說明,人與野 生動植物正在形成一種新型共生關系。
曾幾何時,人類與野 生動植物是一種競爭關系。早期的人類,主要的經濟活動是采集狩獵,人與野 生動物競爭食物來源。這一時期,事實上人類已經站在了食物鏈的頂端,但依然面臨豺狼虎豹的生命威脅,在內心深處充滿了恐懼。這一時期,對大自然有神秘之感,敬畏之情。當人類從大自然獲得了栽培的植物、飼養的動物之后,種植業和畜牧業發展起來了。這是迄今為止,地球生物圈發生的重大變化。這個時候,人類與野 生動物的競爭,已經不再是簡單的食物來源競爭,而是更大規模更深層次的棲息地競爭。人類以城鎮鄉村為據點,開墾農田,占領河道、水源、濕地、湖泊,清除森林草原植被,人類從事農業工業服務業的地盤迅猛擴張, 而野 生動植物的棲息地急劇減少。因為棲息地減少,以及碎片化、島嶼化問題,野 生動植物陷入了生存困境。 隨著全球生物圈物種數量迅速減少,人類已經認識到野 生動植物面臨的生存困境。野 生動植物的生存困境,也是人類文明發展面臨的困惑困境。今天,人類一起行動,力圖幫助野 生動植物走出困境,也讓人類文明找到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中國版圖與美國版圖面積大體相當,然而,中國版圖要比美國版圖多養活十多億人。相比之下,中國的生態資源環境壓力很大。也可以說,在中國巨大的人口重壓下,野 生動植物承受了更大的壓力,棲息地減少的更多,生存也更加困難。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走在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的中國人,已經深刻認識到,野 生動植物是大自然饋贈的生態珠寶,也是人類文明永續發展的生態根脈。保護綠水青山,恢復與重建生態空間,已經成為新時代中國的共識。大規模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自然保護地等生態建設重點工程,使中國成為全球重要的綠色增長極。綠色的增長,意味著水源涵養、水土保持、防風固沙,同時,也是野 生動植物棲息地回歸,野 性樂園重構。
綠水青山就在生態空間。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下,正在推進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劃分出城鎮空間、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生態空間是以發揮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提供生態產品為主的國土空間,包括森林、草原、濕地、湖泊、水流、海洋、荒地、荒漠、戈壁、凍原等。也可以說,生態空間就是野 生動植物的樂園,野 生動植物的棲息地。在生態空間上,開展生態保護、生態修復、生態重建、生態富民、生態服務和生態安全六大治理行動。推進六大治理行動,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實現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就是實現生態空間增綠,就是增加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生態產品的產出能力。
全 面治理生態空間是進入盛世時代的偉大創舉,也是地球生物圈又一次重大事件。它意味著人類文明成果向大自然的回饋,意味著人類為自然生態系統提供能量流、信息流,意味著人類從生物鏈條中的掠食者進化為生產者。同時,也標志著人與野 生動植物由生存競爭關系升華為和諧共生關系。這是人與自然關系的一次重大飛躍,由此開啟了生態文明的新時代。
野 生動植物的家園就在自然生態空間。我們生活在盛世時代,全 面推進生態空間治理,就是野 生動植物與人類分享盛世年華……有的野 生動植物沒有來得及分享就已滅絕,幸存下來的尤其值得珍惜……
( 作者:黨雙忍)